獅球嶺砲台為市定古蹟,興建於清光緒十年,位於基隆港南方,當時因安南問題,法軍進犯台灣,為了加強鞏固海防,因而在基隆地區設立了幾處砲台,而為於基隆港南方的獅球嶺,因其高度為基隆諸砲台中較高者,視野良好,故必能有效控制全港。
獅球嶺砲台據傳為台灣巡撫劉銘傳為鞏固海防,抵禦法軍入侵,聘英國技師所建。主要的結構建材為山岩,雖歷經百餘年,其構造仍然堅固異常,為清領末期小型砲台僅存的代表,其本身所擁有的歷史價值非凡,且因其居高臨下之利,登高山頂,基隆港全區的景色盡收眼底。
獅球嶺砲台為基隆港之最內陸且地勢最高的砲台,並因地利之便,最能有效控制基隆港,無論是在清法戰爭或是在乙未之役裡,皆發揮了禦敵功能。台灣日治時期,獅球嶺砲台被荒廢,漸失軍事功能,目前砲台僅存石造指揮所一座、砲座與彈藥庫。
砲台指揮所牆體以山岩及三合土築成,屋頂則為堅硬無比的鐵水泥,內部設有房間之迴廊,牆厚達一公尺,堪稱為「銅牆鐵壁」;在指揮所西側則有一處砲座及子牆,十分厚實,可防敵彈近爆之破壞,牆腳下設有尖拱型之貯彈孔,以備不時之需。而砲台的砲盤遺跡,呈現扇狀平面,低處為大砲位置,另稍高處原鋪設有弧形軌道,至於放射形的溝槽則為排水溝,設計非常精良。